唐朝鱼陶壶

唐朝鱼陶壶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鱼陶壶,以及执壶明以前前叫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壶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2. 执壶明以前前叫什么
  3. 急须壶由来

[One]、壶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One〗、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Two〗、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Three〗、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Four〗、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Five〗、大家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时福建产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级的更有油滴等视觉效果,为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传世品被日人视为国宝。用黑碗,是因为点茶的细腻泡沫,黑底较能衬出其美感。

〖Six〗、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实宋代酒壶是近代供桌上的锡壶的祖先。鹿港若干年前所生产的锡器有宋器的影子。

〖Seven〗、中国人为什么改变了喝茶的习惯呢?没看到什么研究资料。大体说来,中国文化自宋代到明代凡有显著改变者,大多与金、元两代文化有关。以陶瓷来说,宋代原是以青、黑、白瓷等原色釉为主的文化,品位淡雅,到了明代竟完全为青花瓷与彩色瓷所取代,瓷画的内容也通俗化、大众化。这固然与引进了中东的材料与技术有关,可是在外族统治下,民间的品位逐渐为统治者接受,取代了上流社会的原有的品位,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

〖Eight〗、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我曾为科博馆收到一组唐代茶具的小模型,其中甚至包括一只茶碾子,说明自把茶叶碾粉开始,都是茶道的一个步骤,更不用谈陆羽《茶经》中对煮水与茶碗的讲究了。日本人保持了宋代的抹茶传统,成为僧侣、贵族的生活点缀,逐渐发展为茶道。因为茶是绿色,所以他们不再用黑色的天目碗,改用灰、白色调的茶碗。至今不用茶壶,只有用来煮水的铁制水壶。

〖Nine〗、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南宋之后,全国出现了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回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Ten〗、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1〖One〗、在宋代故事书上就说,“乘晓露剪拂云芽”,自甘泉中汲水烧汤以烹之。这是说现采现泡,其味无穷,既然是新芽,就不可能碾粉了,可知在宋代民间已经有了今天的饮茶法,而且故事发生在北方的赵州。

1〖Two〗、在陶瓷器上,茶壶的出现应该是在明中叶以后了。我曾在图录上看到明末的万历官窑五彩提梁壶,以及民间宜兴的提梁壶,都很精彩,可是相对于酒瓶,传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也可以说,提梁壶因为壶上有一提把,在设计上不容易成功。尤其是中、小型的壶,执壶的把手在一边,容易设计为一和谐的整体,也不妨碍使用,实在没有改为提梁的理由。

1〖Three〗、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壶少见了,出现铜把手的瓷壶。壶的肩上做上两个或四个纽,古人称系,用来安装铜把手。

1〖Four〗、这种壶大概于民国后流行于江南及北方,南方的茶壶大多像个有壶嘴的小罐子,以青花瓷较多,肩上有四个系,造型素朴,所画山水或花鸟粗犷有力,艺术价值高。

1〖Five〗、南方的雅人喝茶就考究了。自从江南的宜兴生产茶壶以来,似乎配合着中国茶艺迈进了新的一步,那就是用小壶喝浓茶。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1〖Six〗、宜兴小茶壶,式样多,又制作了三百多年,所以数量大,年代不易判断。只有比较高明的鉴赏家才分得出大体的年代。要分也不过分为清早期、中期、晚期而已,而大部分的式样,为了供应市场的需要,一直做到民国。

1〖Seven〗、台湾有喝老人茶的文化,我们的包种茶、乌龙茶都是名茶,所以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已恢复了喝茶的风气,茶壶的讲究也恢复了。大陆开放后,台湾人到宜兴去买壶,发现几位师傅新设计的壶形,就加以控制、炒作,使造型远不如传统式样的新壶,在台湾收藏市场上卖到数百万台币,一时风靡,热度过去,就无人问津了。

[Two]、执壶明以前前叫什么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元代虽开始饮用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

明代引用的茶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陶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白瓷茶盏来衬托,更显清新雅致,悦目自然。

茶壶在明以前就有,当时称为“注子”、“执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关于茶壶的质地,明人坚持陶器为上的观点。关于茶壶的形制,主张以小为贵。

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的重大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就成了人们饮茶不可或缺的茶具,这种茶具就被称为盖碗。

明茶具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景瓷始于汉而兴于唐、宋、元,盛于明。

景瓷的特点是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当时把这种白瓷称为“填白”,陶瓷史上称为“甜白”。景瓷中的青花瓷茶具,更因淡雅滋润,成为国内外茶人的珍藏,还作为友谊的使者远销国外。

景瓷按制瓷工艺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别。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瓷,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 间用釉里红 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釉上彩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再以700~900度的温度烘烤,使彩色不致脱落它包括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

斗彩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的画面。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可分成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以及多种色泽于一器的杂色釉。

明代景瓷业的生产繁荣,在原有青白瓷的基础上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钧红、祭红等名贵色釉纷纷出现,用来装饰茶具和日用瓷器,使得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成了珍贵之极的艺术品。另外数量庞大涉及面广的外销瓷,为中国博得了“瓷器王国”的美誉。

彩瓷: 使用含铁、铜和钻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图案,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是对金元时期彩瓷品种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钧红: 因它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祭红: 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明代茶具艺术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在景瓷方面,更值得赞美的是宜兴紫砂茶具。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使茶饮艺术升华到了修身养性、淡雅处世的比较高境界。欣赏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紫砂精品的无限风光和非凡成就。

真正使紫砂壶走上艺术道路并发扬光大的人是弘治年间的供春,供春原是一个家童,当时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适逢和尚在制作紫砂壶他就偷偷学习技术,制出了紫砂壶,他做的壶造型精巧,色泽古朴,光洁可鉴,温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实,供春也成为点土成金的制壶宗师。此壶传开后,人们称“供春壶”

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号称“四名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明四大制壶高手。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就出自他们之手。

随后又有“壶家三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崛起,特别是时大彬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制壶技术与艺术性的到有机结合,堪称空前绝后。他制作的紫砂壶,壶盖与壶身周圆和缝,吻合紧密,不漏茶味。还有一种叫“**一家”的壶更神奇,把壶分开,就成了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起来注茶却毫不滴漏,这种高超而神奇的技术只有时大彬才能掌握。后世制壶高手只有清朝的陈曼生能勉强做到这一点,但较时大彬还是相差甚远。

紫砂壶在明代刚一问世就被珍同拱璧,贵如珠玉。紫砂壶之所以有如此风光,是与它自身的所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

〖One〗、用来泡茶不是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没有熟汤气,使“茶叶越发醇郁芳心”。

〖Two〗、茶壶能有效吸收茶汁。使用时间长,壁上积有茶锈,即使是空壶,用沸水注入,也会有茶香散出来。

〖Three〗、用其泡茶,茶叶不易霉馊变质,有益于人体健康。

〖Four〗、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即使在冬天注入沸水也不会冷炸,用文火炖烧,不易爆裂。

〖Five〗、传热缓慢。使用时,提壶不会烫手。

〖Six〗、经久耐用,经茶水浸泡,手掌摩挲后,不但光泽不损,反而会更加美观。

〖Seven〗、壶的样式繁多,造型古朴别致,实用性与欣赏性俱佳。

总之明代的茶具走向是以淡、雅为宗旨,以迎合文人审美意象为主要目的。在质地上,初次呈现“景瓷宜陶”争锋的局面,但由于紫砂壶的出道时间太短,终无法冲破瓷具的包围圈,到了清代才与之全面抗衡,并取代瓷质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流。

[Three]、急须壶由来

〖One〗、日文急须(KYUSU)一词系由中国福建一带对一种横柄壶“急烧”(或称“急烧仔”)的称谓转化而来的,特指现今日本一种专用于泡制散茶的茶壶。急须壶多为横柄,采用左侧把的形式,壶嘴和握柄成九十度角,握柄和壶身亦成九十度角,方便使用人右手持握。由于壶把和壶身有一定距离,持握时不似大部分的弯柄壶那样要小心防止烫伤指背,易于使用,这种款式的急须壶也叫横手急须,应该是日本急须壶最初的形态。

〖Two〗、中国散茶也在这日本战国时代传入了日本。

〖Three〗、由于散茶泡制技术简单,只要有水壶、茶壶、茶杯三样茶具即可随意冲泡,即使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一般人也可以轻松使用,易于自用和待客,大大迎合了日本平民阶层对茶的向往和需求。因此,散茶开始在日本迅速流行,而中国产的散茶茶壶也就被日本人大量仿制。

〖Four〗、大概是由于当时中国货物的出口主要依靠闽粤一带的港口,而相较于中国国内颇受士人追捧的各类瓷器、紫砂等材质的茶壶,闽地百姓自用的陶壶急烧壶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廉价,产量也高,因此,急烧壶开始被大量引入日本,并被日本的陶人大量仿制,成为了日本散茶茶壶的主流,乃至日本散茶茶壶也依照急烧壶的音译被统称为急须。更依照茶壶握柄的位置,形态的不同,将横柄茶壶、弯柄茶壶和提梁壶分别命名为横手急须、后手急须和上手急须。

OK,关于唐朝鱼陶壶和执壶明以前前叫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41.com/xCEdCMaqFH.html
上一篇:唐朝魏王李泰
下一篇:唐朝高清盛宴尽在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