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关于宋朝 黄河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啥南北宋的黄河出海口不一样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为啥南北宋的黄河出海口不一样
〖One〗、大多是因为战争需要而扒开或者炸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改道,引起黄河出海口不一样。
〖Two〗、还有黄河洪峰冲垮大堤,人工无能力恢复时,黄河按照新的方向自己寻找出海口。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升高,大堤达到一定的承受极限后,崩塌造成黄河改道。
[Two]、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
〖One〗、说到“黄河改道”,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火遍两岸三地的古装剧里,唐朝大臣正向唐高宗紧急汇报“黄河改道”的事情,却不料大臣们说得心急火燎,唐高宗却听得昏昏欲睡,竟真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好不容易醒了过来,却也只是打着哈欠回了一句:“不就是黄河改道嘛,只要对老百姓有利,朕就准他改道了。”当场雷翻群臣。
〖Two〗、不过,放在真实历史上,“黄河改道”可真不是皇上“准不准”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次改道,都是古代中国一场持久的灾难。
〖Three〗、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的水文特点,也决定了它的多灾多难:5454公里长的黄河,平均每年带走16亿吨泥沙,下游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黄河“托”成一条地上的“悬河”。“改道”也成了极易发生的灾难。从古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的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也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
〖Four〗、这六次“大改道”,第一次发生在春秋年间的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决口,在河北黄骅市入海。六百一十三年后,黄河在“新朝”年间再次改道,经过数年泛滥后,确立了从山东高清入海的河道。北宋仁宗年间,黄河又从濮阳决口,取道天津入海。
〖Five〗、金朝年间,黄河爆发了“夺淮入海”灾难,在中原一分为二,南线夺取淮河河道,北线从山东入河。明朝弘治年间,经过明朝整修,黄河彻底占领了淮河故道。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重新经山东流入渤海湾入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线路。这六次“改道”,史称“黄河六徙”。
〖Six〗、每次“改道”的背后,都意味着黄河下游空前的灾难,也见证了一代代顽强不屈的中国人,用辛劳汗水治理黄河的过程。而以破坏力和对今天的影响来说,六次“改道”里值得说说的,则是“第四次”和“第六次”。
〖Seven〗、首先是“第四次”,即黄河“夺淮入海”事件。虽然“夺淮入海”发生在金朝年间,但祸根却是宋金战争时种下。1128年,南宋守将杜充为阻遏金兵,扒开了黄河大堤,结果汹涌的黄河水从此疯狂南侵,肆意侵夺黄河故道,最终在1194年彻底占领了淮河河道。令淮河至今依然“没有出海口”。
〖Eight〗、这次改道,不仅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水文地貌,更带来严重生态灾难。曾经以风光秀美和物产丰富著称的江淮平原,在黄河水的冲击下,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更从此成了一条“灾河”。北宋苏轼笔下“自古涟漪绝地,绕廓荷花,要把吴兴比”的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湖泊被黄河泥沙淤塞,水患日益严重,从1400年到1900年的五百年里,淮河流域发生了三百五十次水灾,出名多灾多难。
〖Nine〗、而且在这场黄河改道灾难里,“夺淮入海”只是灾难的开始。当时的黄河,并非全部经淮河入海,而是分成了两股,北方的支流河道一直不稳定。从金朝到明朝中期,黄河的北方支流曾分成多股,要么入渤海,要么在安徽“夺淮”,仿佛野兽乱窜。直到明朝弘治年间,明王朝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黄河北岸修筑千里大堤,断绝黄河北流,才算暂时缓解了水患。所以,黄河的“第五次”改道是人工行为,起因正是黄河的“第四次”改道。
〖Ten〗、从明朝中期起到清朝咸丰年间,明清两朝治理黄河,都是沿着弘治年间“改道”的线路。但公元1855年,由于多年战乱,外加黄河大堤年久失修,黄河在兰考决口,再次发生大规模改道。当时的黄河分成几大股窜入山东,沿着大清河故道入海。黄河“七百年夺淮”历史就此结束。但淮河流域的水患依然严重,山东地区又增加了新的水患。光绪年间起,黄河的河道才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1〖One〗、这次改道对山东意味着什么?随着这次改道,大量泥沙涌入山东,大量河湖被淤塞,土地严重沙化。山东也从此成为水灾多发地。昔日发达的山东漕运也从此衰亡。鲁西南地区受灾严重,先后出现了百万流民。从1855年到清朝灭亡,黄河发生了近四十次水灾,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山东。
1〖Two〗、“改道”的天灾背后,其实是惨重的人祸。晚清政治腐败,大量治河经费被鲸吞,治理黄河工程的进度,远远赶不上黄河泛滥的速度。所以从清末到民国,黄河灾害越演越烈。国民政府统治的三十八年,黄河有十七年发生灾害。“改道”后的灾难,成为旧中国苦难的缩影。
[Three]、历史上,黄河改道过几次
黄河的河道变迁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One]、周宿胥口河徙《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Two]、新莽魏郡改道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Three]、北宋澶州横陇改道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Four]、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Five]、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建炎二年(1128年)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Six]、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Seven]、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Fourteen〗、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Eight]、清咸丰铜瓦厢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Nine]、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见下图。
关于宋朝 黄河图和为啥南北宋的黄河出海口不一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