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守旧党

宋朝守旧党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宋朝守旧党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守旧派代表人物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守旧派代表人物
  2. 北宋改革派代表人物
  3. 宋朝八大朝臣都有哪些

[One]、守旧派代表人物

〖One〗、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王朝一些进步官僚终于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于是一场持续30余年的洋务运动在全国兴起。与此同时,一些封建顽固势力却依然恪守传统思想,反对效法洋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这场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Two〗、保守派中,大学士倭仁是领袖人物,他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而且还是曾国藩的老师。他与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在同文馆一事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这位晚清儒学大师落败,并辞去了所有官职。

〖Three〗、倭仁,蒙古正红旗人,道光年间进士。他号称一代名儒,道貌岸然,平日看书都要整肃衣襟,对案正坐,桌椅摆不正不坐。来了客人,他更要整肃衣冠迎于庭前,待客十分严肃,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也从无戏言。倭仁思想极其保守,僵化甚至是顽固,盲目排外,反对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甚至反对一切来自西方的一切事物。

〖Four〗、倭仁是当时宋代理学的权威,是封建卫道士,守旧势力的首领。同治元年(1862年),恭亲王奕?等奏请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以培养翻译人才,适应与外国交往日益频繁的局势。守旧官僚纷纷反对,说这是“用夷变夏”,其中倭仁的反对最激烈。

〖Five〗、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奏请在同文馆内另设一馆,还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招收举人、贡生、进士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员和翰林院下级官员入馆学习。御史张盛藻首先站出来反对,说不应让“正途科甲”出身的人员去学习天文算术,各级官员不应该崇尚技能,学习洋人。天文应该让钦天监的天文生去学习,算学制造工艺,应该责成工部督匠役去学习。一时间谣言鼎沸,有人写联曰:

〖Six〗、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立同文馆;

〖Seven〗、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Eight〗、倭仁也亲自披挂上阵,上奏竭力反对。不料恭亲王采用了以毒攻毒的手段,奏请皇帝降旨,让倭仁推举天文算学人才。倭仁虽然是儒学大师,可他根本不留心新学,哪里知道有什么天文算学人才,急忙上奏说:“意中并无其人,不敢妄保”。上谕仍让他留心,一有人才随时上保。并命他入值总理衙门,作为主管对外事务和同文馆的大臣之一。

〖Nine〗、这是恭亲王故意和他开玩笑,将他的军,让最讨厌洋人的他去和洋人打交道,这简直是要了倭仁的命。他立即上奏力辞总理衙门差事,恭亲王则坚持要他上任,两人为此争吵起来,倭仁拂袖而去。

〖Ten〗、当倭仁被迫接受任命时,他急得“潸然出涕”,苦不堪言。在骑马去总理衙门上任的路上,他中途头晕目眩,竟从马上掉了下来。被人抬回家后,他病势沉重,容颜憔悴,饮食锐减。他上奏请求开缺,上谕只赏给他一个月假。

1〖One〗、守旧官僚钟佩贤、杨延熙上奏折为倭仁鸣不平,说“倭仁谏止同文馆,则令别设一馆以难之”云云。谕旨严加驳斥说:“若系倭仁授意,殊失大王之体,其心固不可问。即未与闻,而党援门户之风从此而开,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该大学士与国家休戚相关,不应坚执己见,著于假满后即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任。”这道谕旨是对倭仁很严厉的批评。

1〖Two〗、但是倭仁实在不愿干,也实在干不了,不得不一再奏请开缺。朝廷考虑到这样赶鸭子上架也不是办法,就不再为难他,准予开去一切差事,仍以大学士在弘德殿行走。在同洋务派的这次较量中,倭仁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Two]、北宋改革派代表人物

〖One〗、王安石出生于北宋真宗年间,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他从小聪颖过人,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所写诗文立论高深、不落窠臼,得到欧阳修、曾巩等人的赏识和推荐,年龄不大就已名扬天下。王安石跟随四处为官的父亲走了不少地方,熟悉基层情况,体谅百姓疾苦,很早就有济世之志。

〖Two〗、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他跟一般读书人的想法不太一样,不想呆在京师庙堂侍弄笔墨,就想在地方为官干些实事,先后干过淮南节度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度支判官等职。在每一任上,王安石都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同时,多年的基层历练,也使王安石深刻洞察了朝廷施政的种种弊端,逐渐形成了变法强国的政治主张。

〖Three〗、公元1058年,王安石利用进京述职的机会,上呈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针对经济停滞困顿、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王安石认为其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途径在于效法尧、舜等古圣先贤之道,从简明法制入手,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梳理变革,革除朝廷施政积弊,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性格懦弱的宋仁宗没有接受这一石破天惊的变法主张,后来继位的宋英宗同样不愿意啃这一块“硬骨头”,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被束之高阁。

〖Four〗、直到宋神宗继位,他久慕王安石之名,也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很快将其调入朝廷中枢,明君贤臣风云际会,共商变法大业。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置了变法的总牵头部门——制置三司条例司,以理财和整军为重点,颁布下发一系列新法条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Five〗、经济方面,王安石主持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主要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变法运动持续十五年,期间虽波折不断,争论不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瑕不掩瑜,变法运动还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地主、大商人肆意兼并、强取豪夺、垄断市场的行为受到抑制,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乡村治安有所改善,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武器装备和马匹驯养质量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增强,收复了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与西夏国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Six〗、虽然变法成效很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在以司马光、韩琦、富弼、文彦博、苏轼兄弟等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强大,失败在一些变法举措的过于激进,失败在改革派阵营的内讧和分裂,失败在神宗皇帝的疑虑和后宫集团的带头抵制。让人奇怪的是守旧派里名臣璀璨,改革派里却出现了吕慧卿、曾布、邓绾、李定等奸佞小人,从道德层面审视新旧两派争论,守旧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优势,也使得宋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

〖Seven〗、所用非人和新法执行中出现问题,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吕慧卿、陈升之、邓绾等人,是王安石一手举荐和提拔,可惜都是一些人品低下的政治投机者,参与改革只是为了捞取功名利禄,后来为了私欲竟然背道而驰,肆意破坏新法实施。吕慧卿一朝大权在握,就开始陷害打击王安石,以便自己大权独揽,造成了改革派阵营的分裂。

〖Eight〗、变法失败还在于“好经被坏人念歪了”,王安石等人对新法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不周,没有事先做出相应的防范,致使在一些贪官污吏把持的地方,新法执行走样,成为“扰民害民之法”。

〖Nine〗、比如青苗法,本意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王安石在鄞县做县令时就尝试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很好。但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后,却出现了南辕北辙的结果。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关口:为了填写申请书,要花钱请书吏;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又要去打点,而且贷款条文完全由官吏书写,不识字的乡民很容易被糊弄。

〖Ten〗、据史书记载,当时新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了原先设定的35倍,远超过高利贷,逼得乡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也不敢再向政府贷款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其他新法条例的实施中也出现过,如果王安石等人能未雨绸缪、早做防范,并随改革进程及时做出些调整,新法推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1〖One〗、当然我们不能对改革者求全责备,更不能因为改革中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至于有些人说的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导致北宋灭亡,笔者认为更是牵强附会,党争历朝历代都有,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朝廷依然存在利益集团的争斗。北宋灭亡恰恰是因为没有把变法运动持续下去,旧法复辟,把改革成果吞噬一空,才招致后来的亡国之噩。

[Three]、宋朝八大朝臣都有哪些

宋朝八大朝臣比较有名的有: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铁面无私的包拯,四朝元老文彦博,一代改革家,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维持守旧的司马光,澶渊之盟促成者寇准,眼光独特,一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章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41.com/ZUBGQbHivK.html
上一篇:宋朝女子做官
下一篇:宋朝史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