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关于宋朝肃拜礼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礼节最重的是什么礼肃拜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礼节最重的是什么礼肃拜
〖One〗、《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礼,有礼义礼容之别。礼义在内,而礼容在外。这是最基本的行礼之仪容。
〖Two〗、由于传统文化的断层,现在虽然“行礼”者众,然而具备和了解礼容者却不多。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Three〗、古人所谓的“坐”,和我们今天的“坐”完全不一样。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所谓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这一点在今天的日韩反倒保存的较好。古人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完成致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Four〗、跪的本义是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说文解字》说:“跪,拜也”。《说文通训·定声》也说:“跪,两膝拄地所以拜也”。可见,跪和拜是一个同义词。跪拜,单从字面来讲就是跪而磕头。
〖Five〗、在中国传统中,这是作为臣服、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示;拜的本原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凡两手下地曰拜。即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不跪不叫拜,这是屈膝下跪后时配合跪进行的一个手的动作;而叩的本义则是击打,如《列子·汤问》中的“叩石垦壤。”就是说用镐刨石头。叩头就是跪在地上,上身从上向前向下的移动。
〖Six〗、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
〖Seven〗、君父之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故《大明会典》曰:“后一拜,叩头成礼。”此古之遗意也。
〖Eight〗、【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象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即脚后跟)上。故,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Nine〗、【踞】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用象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这是一种比较随意、放松的姿势。
〖Ten〗、【箕踞】这是古人认为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有时被视为不拘小节、或没教养的表现。
1〖One〗、【跽、长跪】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长跪,《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跽和长跪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需要区别。
1〖Two〗、【再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论语·乡党》:“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所以古书中常见“再拜稽首”连文。如齐晋鞌之战,晋大夫韩厥即将俘虏齐君,行的就是“再拜稽首”之礼(《左传·成公二年》)。《礼记·玉藻》:“凡献于君,皆再拜稽首送之。”
1〖Three〗、凡拜,须先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再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继而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此谓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此谓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一般用于敬重的场合。
1〖Four〗、【百拜】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1〖Five〗、那么,古人的“跪拜”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实看现在的日韩就能感知一二了。还有一个“趋步”的问题,按照传统,祭孔时候必须要“趋步”走,这个“趋步”,极其接近于日本女性身着和服、低头快走、乃至于碎步小跑的样子。《说文》走、趋互训,段玉裁注:“《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又,《礼记·玉藻》:“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
1〖Six〗、在先秦时候,人与人相见所行的礼节主要有拜礼和揖礼。《周礼·春官·大祝》说拜礼有九种,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种拜礼中,以稽首、顿首、空首和肃拜最为重要。
1〖Seven〗、【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宋代经学家陈祥道在其《礼书》中说:“稽首者,诸侯于天子、大夫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仪礼》:'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劳介,介再拜稽首’是也。盖君子行礼于其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
1〖Eight〗、需要说明的是,礼,是相互的,稽首虽然是表达最为尊敬的礼节,古人并非仅仅是臣拜君,君主对待臣下,一样也用稽首礼。(随着演变,后世出家人举手所行的常礼,也称稽首。)
1〖Nine〗、【顿首】其仪大致与稽首略同。区别在于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不显著。而顿首则是头快速顿地且触其额而即起,动作明显。《周礼·春官·大祝》注:“顿首拜头叩地也。”疏:“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所以《周礼正义》上说:“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故以叩地言之,谓若以首叩物然。”陈氏《礼书》说“春秋之时,晋穆赢抱太子顿首于赵宣子,鲁季平子顿首于叔孙,则顿首非施于尊者之礼也。”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以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署曰“某某顿首或某某顿首拜”,皆是其例。
20、【空首】又称拜手,简称拜。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头不至地。触手即起。这是古代男子的常用礼,也是君对臣的回礼。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悬在空中。《周礼·春官·大祝》疏:“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是也。即《尚书》拜手稽首。”古人常说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称。《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手礼;
2〖One〗、【振动】即振恸,稽颡而后踊之。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也就是说,顿首拜毕起而踊之,与哀乐节奏相应,表达极度的哀恸之情。郑注:“杜子春云:'振读为振铎之振,动读为哀恸之恸。’玄谓振动,战栗变动之拜。”凌廷堪《礼经释例·周官九拜解》:“四曰振动,此即《丧礼》拜而后踊也。振动之拜,诸儒言人人殊,惟杜子春得之。盖因凶事之有振动,犹吉事之有稽首,皆拜之最重者。”
2〖Two〗、【凶拜】是凶丧之拜。“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先稽颡而后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表示凶丧事重。这是丧礼中最重的拜礼,用于三年斩衰之丧。凶拜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所以《礼记·杂记》云:“三年之丧,即以丧拜。非三年丧,以其吉拜。”
2〖Three〗、吉拜,先拜手而后稽颡,是谓吉拜。亦属丧礼之拜,但较凶拜为轻。《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头而后拜,硕乎其至也。三年之丧,我从其至者。”郑注:“(拜而后稽颡,)此殷之丧拜也,颓,顺也。先拜宾,顺于事也。(稽颢而后拜)此周之丧拜也。颀,至也。先触地无容,哀之至。重者尚哀戚,自期如殷可。”依郑注之说,吉拜,指丧拜中之轻者,即稽颡,可用于齐衰期以下,不能用于三年斩衰。故《礼记·杂记下》又云:“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2〖Four〗、【奇拜】《周礼正义》:“云'奇拜,谓一拜也’,一拜者,谓君拜臣下。按《燕礼》、《大射》有一拜之时,君答一拜,后郑从之。”奇为单数,即一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古人以再拜为重,所以说“一拜,(君)答臣下拜。再拜,拜神与尸”;
2〖Five〗、【褒拜】褒羡之拜,也称“报拜”。“褒读为报,报拜谓再拜是也。”这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或三拜,其再拜以上拜数不一。传统上以再拜为重。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再拜表示加敬,三拜则表示遍及。
2〖Six〗、【肃拜】又称手拜,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跪,俯首两手下垂,头及两手均不至地。《周礼·春官·大祝》注:“肃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时撎(揖)是也。”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所以《礼记·曲礼上》说:“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的晋楚交兵,晋将却至对楚君的使者“三肃使者而退”。这个“肃”,就是指的肃拜。其仪是屈膝跪地,头微俯,手拱举而下,头虽低但不至手,手虽下但不至地。其使用者一是身披甲胄的将士,不便拜倒;二是妇人。肃,就是手到地的意思。后世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署“谨肃拜”。妇人行礼也称“端肃拜”,亦即源于此。
2〖Seven〗、——以上,是为《周礼》之“九拜”。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九》云:“此九拜,稽首、空首、顿首、振动四者为拜仪之正。肃拜则专为妇人之拜。吉拜、凶拜,则因事而别其手之所尚。奇拜、褒拜,则随礼之隆杀,为拜之数。皆依上五拜而为之别,异其仪节也。”(贾公彦则认为稽首、空首、顿首三者为正拜。兹存此说。)
2〖Eight〗、古人不跪不叫拜,凡拜必有揖。与“拜”密切相关的就是“揖”。揖礼拱手时手举至齐,双臂伸直。凡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此谓尚左;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此谓尚右。中国文化尚左,左为阳,右为阴。左为阳,阳则主生,所以吉拜之礼尚左,凡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皆尚左;右为阴,阴主杀,所以女子之拜及凶拜之礼尚右,凡女子之拜及居丧期间的礼节皆尚右。
[Two]、中国哪个朝代最注重礼仪
〖One〗、唐朝文化百花齐放之下,礼俗文化也是十分丰富,从日常的接待和相见礼仪,到民俗节日礼仪,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原则,更是为唐朝所有人遵从与传承,一些礼仪规划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Two〗、唐朝礼仪文化的发展,是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逐步形成的,最难得是几乎覆盖了生活、工作、求学等各个方面,规模之全、形式之周全为后世所学习。
[Three]、万福礼的两种类型
〖One〗、古代汉人女子的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两种。
〖Two〗、第一种汉代女子作揖的正确手势大礼:
〖Three〗、两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
〖Four〗、第二种汉代女子作揖的正确手势常礼:
〖Five〗、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屈膝,微低头。
〖Six〗、一般性礼节,只是右手压住左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宋朝肃拜礼和礼节最重的是什么礼肃拜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