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寺庙风铃

唐朝寺庙风铃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寺庙风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风铃的别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铃铛阁的由来
  2. 风铃的别称
  3. 风铃别名

[One]、铃铛阁的由来

铃铛阁是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椽头有108只铃铛,且四檐角又有4只大铃铛,微风铃鸣,萦纡耳畔,故称“铃铛阁”。铃铛阁是旧庆云县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铃铛阁、一步三孔桥。

[Two]、风铃的别称

檐角风铃,风铃在古代有好几个称呼,如“风铎”、“宝铎”、“檐铃”等。常悬挂于大殿、佛塔等建筑物檐角下方。无人敲击,有风则自鸣,故名“风铃”。

[Three]、风铃别名

风铃古称“铎”。起源于中国古代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断风向据记载,唐朝时,唐睿宗的儿子岐王在所住的宫中竹林里挂了很多玉片,岐王听玉片的碰撞声来判断风的方向,所以称“占风铎”。后来又传到日本。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说:“〈三礼图〉云,铎(即铃)之匡以铜为之,木舌为木铎,金(金属)舌为金铎,其形略似钟,唯摇之作声而不搏击也。”日本学者林谦三考证:“古印度风习,将铃铎之类与幢幡璎珞一起悬挂于佛寺塔庙,以为庄严之具”。佛教传入中国后,铎便被悬挂在寺庙宝塔之檐上,成为风铃。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寺庙风铃和风铃的别称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41.com/FmLGbi1KKs.html
上一篇:唐朝寿王爷
下一篇:唐朝寺庙里面的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