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啥流行宋朝剧种这个问题,潮剧为什么以宋为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豫剧源于哪里
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4],别名河南梆子,简称豫梆,也有河南高调、河南讴之俗称,在豫山地区被叫做“靠山吼”。[1]豫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在清朝中后期。起初,豫剧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吸收了秦腔、河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并与其他戏曲剧种相互影响、融合。
[Two]、潮剧为什么以宋为主
主要就是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而来,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汕音乐、潮汕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Three]、豫剧的内涵及历史影响
〖One〗、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比较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Two〗、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Three〗、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Four〗、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Five〗、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Six〗、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陈素真及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武汉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陈素真、王魁元等率领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定名为豫剧,此后“豫剧”一词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Seven〗、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宋代志书《**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Eight〗、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Nine〗、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Ten〗、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1〖One〗、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在开封市南面的朱仙镇,许门在封丘县的清河集村,都曾办过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清河集的天兴班,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