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平叛将领排名,以及残唐十六杰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One]、残唐十六杰介绍
说唐的无敌将是西府赵王李元霸,无人能在他马前过三合。残唐的第一杰李存孝就是媲美李元霸的存在,手使一对禹王开山槊,天下无双。
李存孝的师父是晚唐五老之首的澹台誉,自幼就学有三十六路霸王槊法。再加上李存孝天生铜头铁身钢骨,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可以横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是唐僖宗御赐的恒勇无敌将。要说战绩,李存孝也是马前无三合之敌,第三杰高思继被病重的李存孝走马生擒,第二杰王彦章也接不了李存孝一槊,黄巢、杨衮、邓天王、孟绝海更是被他轻取,老一辈的赫连铎、罗弘信也都不是他的对手。后来李存孝因被陷害被五牛分裂之时,他竟然硬生生地倒拽五牛,无敌之名名副其实。
残唐第二杰铁枪大将王彦章,也是李存孝之后的无敌将。
李存孝获得恒勇无敌金牌之时,王彦章还在淤泥河摆渡。不过,王彦章可不简单,手使一杆一百二十斤的浑铁船篙,远近扬名,朱温也曾请他出山。只是王彦章听闻李存孝的无敌之名时,有意与他一较高低。不料王彦章差得太远了,李存孝先是徒手抓住他的浑铁篙将他甩到了河里。王彦章不服气,再次骑马追上李存孝挑战,又被他一记重槊震弯铁篙,又徒手扯直。王彦章意冷心灰,发誓李存孝在世绝不出山。
李存孝去世之后,王彦章二次出世,投靠于朱温。这时的王彦章更厉害了,在浑铁杉篙上安了一个铁枪头,自创了一套枪法,宝鸡山日不移影连挑三十六员唐将,回马枪挑死高思继,成为新一代的无敌将。最终,晋王汇聚五龙二虎七员猛将才算逼死了王彦章。
残唐第三杰高思继是金枪将夏鲁奇的徒弟,学有高家枪和夏家北霸**枪,掌中八卦梅花亮银枪威震一时。再者,高思继还跟随澹台誉学过一手飞刀术,背有二〖Fourteen〗、把飞刀,百发百中。
当初围攻太原之时,高思继曾连败唐军七十二阵。只是其后高思继就遇上了李存孝,当时李存孝虽病重,但高思继仍不是对手。高思继想要用飞刀,但李存孝又是澹台誉的高徒,有破飞刀之术,最终被李存孝走马活捉。不过,李存孝敬重高思继是个英雄,就与他结拜为了兄弟。高思继被李存孝折服后,自此回到老家,不想过问乱世之事。
等李存孝去世后,王彦章重出,唐营无人可敌。晋王派人请出了高思继,高思继重出后,与王彦章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战却因轻敌被他以回马枪挑死。
残唐第四杰是黄巢,手使当年两辽王薛丁山的紫金藤枪,曾在校武场力压天下武生。
黄巢的师父是北枪王张处让,深得罗家献把梅花枪真传。这套枪法是罗家枪的分支,以梅花七蕊和转身回马枪为主,也是残唐有名的枪法。当初黄巢就是凭着这套枪法震慑金刀杨会和金枪夏鲁奇,又在科考场轻松打败朱温和薛仁贵后人薛崇,威震科考场。只是唐僖宗以貌取人,革除了黄巢的武状元,他一怒之下起兵反唐建立大齐自称金统帝,掀起了一场滔天祸乱。
残唐第五杰刘知远也是后汉的开国皇帝,手使一柄安汉金刀,一手春秋刀法极其出众。
在残唐之时,刘知远还是铜台府的大将。当时朱温的儿子朱友珍去沧州府抢亲之时,刘知远带兵前去,刀劈朱友珍,连败大梁十七阵,更是差点斩杀了朱温。后来王彦章重出后,刘知远也曾大战他五十回合,却不料被他以枪里夹鞭之技打了一鞭。要说刘知远也算威震一时的英雄好汉,只可惜当了皇帝竟然成了无情无义、心胸狭隘的昏君了。
残唐第六杰杨衮是杨家将之祖,也是继李存孝和王彦章之后的无敌将。
杨衮的父亲是金刀杨会,家传的九耳八环金刀法也是一绝。不过,杨衮更喜欢枪法,就跟随金枪将夏鲁奇学了夏家的北霸**枪。枪法大成之后的杨衮也曾去太原挑战十三太保李存孝,凭着手中一杆金轮火尖枪力败晋王的十二个太保,但终究不是李存孝的对手。其后,杨衮又跟随飞锤将金良祖学会了走线铜锤,实力大增,又力闯宝鸡山狗家疃,大战铁枪王彦章。
到五代之时,杨衮已成为无敌将,又联合三十六寨自立为火山王保汉灭辽。只是刘知远并不是明主,杨衮就回了火塘寨,又走访天下名枪后人,演化出了名震天下的杨家枪。
残唐第七杰王彦竜是王彦章的弟弟,手中一杆镔铁枪也是极其悍猛。
王彦章重出之时,王彦竜也跟随一起出战。在宝鸡山下,李存龙、李存虎、李存豹、李存海、李存江、李存受六人围攻王彦竜,十几个回合之后却被王彦竜全部挑死。晋王李克用出战也因年老不是对手,被王彦竜一路追杀,不料周德威让人假扮李存孝,扯出飞虎旗,活活吓得王彦竜吐血而死。
残唐第八杰周德威是晋王李克用的军师,手中一柄方天墨玉戟,戟法出众。再者,周德威还是后辈英雄中的箭术第一人,一张六钩弓可以百步穿杨。
初次出世之时,周德威拦截从沙陀前往中原平叛的李克用。李嗣源、李嗣昭出手都被周德威轻易击败,李克用与他大战一百回合都是不分胜负。后来,李克用与周德威比试箭法,两人都是神箭,射铜钱孔都很是轻易,却不料李克用一箭射双雁,这一招彻底震服了周德威,情愿归顺。后期的周德威成为了晋军的军师,屡屡出奇谋。
残唐第九杰是史敬思,手使的是一条涯角亮银枪,学的也是子龙枪法。
史敬思原是直北帅李友金手下大将,以忠勇而威震直北。晋王李克用平黄巢之乱时,李友金将史敬思和郭景铢送给了。李克用大喜,将两人封为了左右护卫大将军。后来太平桥之战时,史敬思护卫李克用冲杀万军,盘肠大战梁军二十六将。最终朱温下令弓箭手射箭,史敬思连中数十箭,自刎而亡。
残唐第十杰是山东葛从周,擅使一条虎头亮银枪,文武双全。
早年在山东之时,葛从周就有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的名头。到唐朝开科考场之时,葛从周与大哥黄巢一起前去比武,半路之上曾杀败铁枪邓天王。因黄巢被驱逐,几兄弟一起上了太行山起义反唐。
到大齐建立后,黄巢封葛从周为扫唐兵马大元帅,外加五虎将第一名。其后,葛从周曾布下八马九牛阵和一字长蛇阵,但都被李存孝所破,自己也被一槊震得差点吐血。后来,黄巢被李存孝逼死,葛从周又投靠了朱温,曾出奇计逼反五侯围攻太原,才惹出了高思继大战李存孝。
残唐第十一杰是孟绝海,擅使一柄三亭青龙偃月刀,一手春秋刀法极其出众,有着“南刀王”之称。
孟绝海也是黄巢的结拜兄弟,大齐的五虎将第二名。不过,孟绝海比较倒霉,遇上李存孝两招就被走马活捉了。李存孝用手臂夹着孟绝海返回之时,看他不老实,手臂越夹越紧,竟然活活夹死了他。
残唐第十二杰是邓天王,手使一条镔铁力贯枪,学的是项家霸王枪。
邓天王初学艺之时,枪法未学完就自以为天下第一,跑出了师门。谁知在大齐之时,李存孝一回合就生擒了邓天王,下令将他斩首。邓天王放声大哭,李存孝很是不解,一问之下才知他有两憾,一是家中有八十老母没人照顾,二是枪法没学全不服。李存孝也是个孝子,就放了邓天王,让他回家侍奉父母,学全枪法再来找自己。
十二年后,五侯围攻太原之时,邓天王再次对战李存孝。这时的邓天王已学全霸王枪,竟然大战李存孝六七回合。要说这时的邓天王的实力,就是王彦章也不如,天下从无人能战李存孝三回合,他却能战六七回合。但是,邓天王终究不是李存孝的对手,被他二次生擒斩首。
残唐第十三杰是朱温,手使一柄三亭锯齿飞镰大砍刀,为人更是狡诈,擅长阴招。
武科场比武之时,朱温也曾出战。初次出战,朱温就连胜四杰,其中包括张归霸。其后,黄巢上场后,轻易就打败了朱温。不过,朱温也获得了个探花,但他长得太丑,如同黄巢一样被革除了功名。
朱温可不同于黄巢,城府极深。在黄巢起义之时,朱温一直静观其变,看到大唐快完了,才投靠了黄巢。葛从周、王仙芝等人都劝说黄巢不要收留狡诈朱温,黄巢却没听,还封他为左将军,外加五虎将第三名。后来,朱温果然背叛了黄巢,投靠了唐朝,其后反反复复,又背叛唐朝建立了大梁。不过,朱温能位列五虎,实力确实不错,后来与刘知远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负。
残唐第〖Fourteen〗、杰是张归霸,擅使一条八宝盘龙亮银枪。
张归霸是张处让的儿子,与黄巢同出一脉。不过,别看张归霸是张处让的儿子,却没学到献把梅花枪精髓。因为当年张处让跟随庞勋造反兵败后隐居,他的三个儿子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也是被通缉流落于四方,一直没有见过父亲。直到遇见黄巢,他将献把梅花枪代师父传给了张归霸三兄弟,张归霸悟性比较好,枪法学的是最精。
在武科场比武之时,张归霸曾与朱温对战。两人大战二三十回合都是不分胜负,朱温见难以取胜,发了一记暗镖才算是取胜了。后来,黄巢称帝后,张归霸被封为潼关大帅,与两位弟弟镇守潼关,最终三兄弟一起出战却被李存孝一槊震败。最后,张归霸三兄弟又一起投靠了朱温。
残唐第十五杰是庞师古,善使一对八十斤重的镔铁轧油锤,还擅使流星锤。
铜台府之战时,朱温被铜台军追杀差点丧命。关键时刻,庞师古下马冲来,以铁甲护住朱温,手舞流星锤冒箭前冲。等到战马之前时,庞师古放下流星锤,提起二柄镔铁轧油锤杀入铜台军,轻败岳彦真、毕龙、戚豹,带朱温安然回营。
残唐第十六杰是李嗣源,擅使一柄方天画戟,箭术高超,在沙陀国有智勇双全第一将的美称。
在残唐之中,李嗣源也不乏有战绩。只是李嗣源毕竟到十六杰了,面对十六杰之外的对手还可以,面对十六杰中的张归霸也是大战五十回合后就不行了。不过,这也比隋唐中的单雄信好多了,单雄信位列隋唐第十八条好汉,却被第十七的尉迟恭三两下打败了。
这是残唐年轻一辈的十六位高手。其实,后期还有史建瑭、高行周、郭威、石敬瑭等人,也都是实力不俗。
[Two]、唐朝“道”的长官称什么一开始就叫节度使吗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Two〗、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Sixteen〗、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在显庆五年讨伐百济,总章二年平高句丽,达到了颠峰状态。在这段时间,征讨是由行军总管和大总管统领部队临时出征,事毕则解。所以杜佑说“……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师还,并无久镇”,缘边都督“其在边疆,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参见《通典·兵典·总序》),和后来的缘边重兵的节度使大不相同。
但是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唐廷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从七世纪时期,唐廷对吐蕃连续两次惨败,甚至在仪凤三年时大将刘审礼葬身青海,损失掺重。从此时开始才“少发兵募,且以备边”,“且令大将镇抚,蓄养将士”。到了武后时期,狄仁杰更提出“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认为“如今要者,莫若令边城谨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武威”。定远以及东中西受降城都是在此时设防的。在东北方面,由于奚和契丹在679年受到突厥的煽动诱惑,侵袭州县,唐廷于朔方置云中守捉和大同军镇之。特别是自奚和契丹号曰两蕃之后,唐廷多次调发大军与战,却是每战皆北,于是更加紧的地方边区的军镇建设。范阳的清来军、威武军以及平卢军都是此时陆续设置的。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唐朝内部宫廷政变此起彼伏,所以对外部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此外,就是都督府州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使他们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玄宗朝设立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势的延伸。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而且由于四面受敌,唐朝开始收缩战线,对东北少数民族契丹和奚晋封为王并进行和亲,以腾出兵力对付西面北面的吐蕃和突厥。
而从开元25年(737)到安禄山反叛,是唐朝最难堪的时期,与周边各族四面作战:北有突骑驰和阿布思,东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诏。虽然在唐廷与吐蕃激烈鏖战之秋,曾企图缓和与东北“两蕃”的关系,并于天宝四年(745)再度“和亲”,但契丹、奚竟杀公主而叛,朝廷始终未能腾出东北这只拳头,相反必须在那里集结大批兵力,
屯集巨额军费,故范阳军能冠八镇之首,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其余边疆形势也孰不乐观,因此自开元以来,边军城镇日多,这些军镇设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军留镇,一种是派兵镇守。天宝元年时期,缘边军镇八十余处,以八节度使统之。同时,由于募兵制的抬头,军队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就是这么逐渐演变,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如果把缘边节度使与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等量齐观,简单地看成边疆节度使向内地的移植,就太浅薄了。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如护国、宁武、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张俊、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韩世忠等。
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将节度使废除。
节度使之设立,可上溯到睿宗景云年间。这时它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算等征点制军队,只是当边疆上逐渐增设久镇长征之兵时,它所统领的军队素质才为之一变。但就
其权限来说,仍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都督掌管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只是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所领兵力更为广大些罢了,人们往往把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有其财赋”的证据,实则不然。支度使是管军资粮购的事务官,“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长行旨为准”。支度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营田是为了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绝则没屯田,以益军储”。这种办法自汉代已然,不足以说明节度使独立的财政权力,至多只是表明节度使仅仅有权调配本镇的军费开支而已,而军资的支付则必须以中央度支所定“长行旨”为准。这里就出现了采访使这一概念。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始置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3),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察等使。贞观十五年,分天下为十道,朝廷巡抚使、存抚使的派遣络绎不绝,由于位轻职微,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景云二年(711),朝廷设置二〖Fourteen〗、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相当于省长的地位,但由于考虑到权柄太重,容易造成太阿倒持的状况,所以这一实行办法还是搁浅了。但是由于领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以在开元二十一年,关于设立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张九龄奏请设立了十五道采访使,朝廷要求采访使“准刺史例入奏”,到开元末年,采访使的权限已经是“许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了。
初期的采访使是没有军队的,政权与军权没有合二为一,一样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天宝年间
采访使和节度使的区域划分并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个地区又有节度使又有采访使。但是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多元化指挥难以胜任,于是终于出现了采访使与节度使逐渐归一的状况。
天宝九年,安禄山在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加范阳节度使的情况下,兼领河北采访使,终于可以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玄宗下令给予各道节度使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采访使的权限已经被节度使架空。所以在乾元元年(758)下诏,罢省节度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此后,这个职务例由节度等使兼任,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督察权彻底合而为一。唐代藩镇割据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节度使由地方军人自行废立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开始。资治通鉴220卷唐纪36条目40载:“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希逸之母,怀玉姑也。故怀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Three]、简要概括高适平定永王李璘叛乱
〖One〗、高适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平定永王李璘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要概括高适平定永王李璘叛乱的过程如下:
〖Two〗、永王李璘是唐朝皇帝李亨的弟弟,他因野心勃勃,企图谋反篡位。李璘叛乱后,高适奉命率领军队前往平定叛乱。
〖Three〗、高适带领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与李璘的军队展开激烈的对抗。在战斗中,高适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率领部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Four〗、最终,高适成功地击败了李璘的叛军,将其平定。这次胜利对于维护唐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得高适成为了平定叛乱的大功臣。
〖Five〗、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战前,皇帝李亨对高适非常赞同和欣赏,但在平定叛乱之后,高适却遭到了贬降职的处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