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宋朝官僚结构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宋朝官僚结构的知识,包括北宋官僚制度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北宋官僚制度
宋代主要是实行“二府制”,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宰相)(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各一人)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或从四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使掌军事及民政南宋谓“帅司”
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军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
其它:从九品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不置主簿则尉兼之
[Two]、宋代官员多是什么现象
〖One〗、宋朝的冗官现象是各个封建王朝中最为严重的,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他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吞噬着看似富有的国家财政,冗官也成为宋朝、特别是北宋盛极而衰的主因之一,那么冗官现象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Two〗、一:担心官员权力过大压制皇权,也担心官员权力过大导致割据,故采用分权制
〖Three〗、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军事政变得到的江山,也就是说,他得位不正,那么赵匡胤就必须要防范有人用同样的方式篡夺他所建立的宋朝江山,赵匡胤要防范的对象是包括文、武两个官员集团全部在内的臣属,对于武将集团除了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权外,还从制度上采取以文统武的方式压制,效果是显著的,终宋一朝,都没有哪个武将能对朝政指指点点,稍微有一点苗头就会被扼杀。
〖Four〗、赵匡胤采用以文统武的方式压制住了武将集团,那么,对于文官集团是用什么方式呢?也很简单,就是分权。比如宰相是官僚机构的最上一层,宋朝的制度是在宰相下面还设立若干个“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来制衡,还设立“枢密院”来分割宰相掌握军事的权力,并且,还专门设立“三司”来掌管盐铁、户部、度之等事务,以分割宰相的财权。
〖Five〗、一个宰相(宋朝的正式称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能就能分割出数十名官员职位,其它职位更不要说,特别是地方上的官僚机构,宋朝在地方上的比较高行政单位是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各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掌管一路之兵民,一路之财赋,一路之司法,一路之救恤”,即把唐朝时刺史的职能一分为四。
〖Six〗、路以下的各州、府的知州、知府也都再委任一名通判予以制衡,此外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等等分薄当地比较高官员职权的职位,再把地方财权、兵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如此这般,地方官员权力分散的优点是彻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造成了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庞大臃肿,地方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地方官员人数众多。
〖Seven〗、二:为巩固皇室的统治权、收揽人心,采取恩荫制授官,一人得道多人升天
〖Eight〗、宋朝的主要官员选拔方式是科举,但通过科举考试任官的官员在宋朝庞大的官僚队伍中仅仅只是少数,官员中的大多数其实是通过恩荫制走进官场的,恩荫制是赵家皇室笼络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造成的结果却是让宋朝的官僚队伍越来越庞大,恩荫制出身的官员没有经过科举的除了不能担任宰相和翰林之类的官位,几乎可以担任其它任何官位。
〖Nine〗、宋朝每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官员平均下来只有三百多人,但通过恩荫进入官场的官员却远远超过这个数,恩荫官员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官员致仕、亡故,各种国家庆典,各种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出现祥瑞等等。比如北宋徽宗政和六年的郊外祭祀时就荫补官员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南宋高宗绍兴元年的郊外祭祀时更是荫补官员四千多人。
〖Ten〗、范仲淹就曾举例说:“每遇南郊并圣杰,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
1〖One〗、除官员的后代和亲属,门客和护卫等亲近之人也在宋朝规定的恩荫之列,基本上一名官员如果活得足够长,做到的官位足够高,在他的生前和死后,直系和非直系的子子孙孙、宗族亲眷、包括亲信、护卫等等加起来,甚至可以恩荫出上百名新的官员出来,日已累计,从北宋中期开始,宋朝的冗官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1〖Two〗、上述两点原因就是宋朝出现冗官现象的主因,宋朝的统治阶级并非不知道官员过多,早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试图改革的范仲淹就想要改变这种现象,他向宋仁宗上书的十条改革建议中有五条都是针对冗官现象的,可这些建议却触犯了宋朝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谁家没几个亲眷?又有几个能通过科举考试?所以在几乎全体官员的反对下,连宋仁宗都只能妥协退让,牺牲范仲淹,停止改革。
1〖Three〗、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时,很干脆地就对冗官现象避而不谈,即明知道官员数量过多拖累国家财政,也无法解决。宋朝的官员数量在宋真宗时期只有不到一万人,到宋徽宗时期就高达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七人,数量过多的官员也不仅仅是拖累国家财政,还因为同一职位的官员有好几人,也导致权责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在应对灾害和外敌入侵时,不能及时地做出反应,也间接的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Three]、北宋官僚监察制度是
〖One〗、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让负责比较高军事事务的机构枢密院,与政事堂对掌大权,凡军机大事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有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进一步分割宰相的权力。像唐朝那样宰相成为小“副皇帝”的情形在不会出现。
〖Two〗、中国人一旦作了皇帝就想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做下去。把中央的权力把到自己手里,还是不会安心的,用赵匡胤自己的话说是:“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接受唐朝潘镇割据的教训,为削弱地方权力,宋朝把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的辖区。路中的管理各个州(郡、府、军、监)的“知州”或“权知军州事”,由朝廷直接派遣文臣带京朝官衔担任。另设通判与其共掌州政。为的是相互牵制,不至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而且“知州”或“权知军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职务。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